当前位置: 首页 >专业建设
【一院一品】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探索产教融合新途径
作者: 来源:机电工程学院 发布时间:2018-08-23 13:51:40 累计阅读:

  山西大同大学是大同市唯一一所综合性高等学校,现有23个二级学院。其中,机电工程学院作为工科学科的二级学院,承担着培养机电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光荣使命。

  随着现代化生产技术的快速升级和发展,应用型人才严重缺乏,社会需求日渐强烈。2016年12月,我校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确立了向应用型高校转变的办学定位和战略部署,拟定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目标,不断向社会输出具有解决工程技术问题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然而,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中,理论学习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实际训练,而且,多数高等学校都不可能具备生产性的实习实训条件,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学生毕业后,对生产实践了解少,动手能力差,这种现象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彻底的改变,所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就不得不依靠校企联合培养来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加强劳动教育,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关系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勤劳、奋斗、奉献的优良传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机电工程学院于2017年申报并获批了我校“一院一品”项目:基于校企合作的机电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本着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树立劳动意识,提升专业技能的基本原则,积极与当地生产企业联系和沟通,围绕人才培养实践环节的训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共同构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平台和实习基地,制定和落实岗位实习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立了“3+1”教育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该实习方案中,由生产企业提供一定的专业技术工作岗位,学院派遣指导教师带队,在企业生产岗位上进行生产性实习和训练,使学生在实际劳动过程中,深刻体会专业技术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状况,了解和学习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同时,尽早安排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或者在实习岗位中获得创新设计课题,为毕业设计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习是本科教学重要的实践环节,进行生产性实训实习,对工科专业的学生将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只有做好了实习,才能让高校真正成为高等教育与社会工作的有效连接点,源源不断地为社会提供专业技术人才。

  为了适应“3+1”教学模式的实际需求,我院于2017年4月,经过研究和讨论,我们初步确立了开展“3+1”教学试点工作实施的基本思路: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实施对象,联系机械制造相关生产企业,确立企业对顶岗实习的需求和要求,探讨和协商学生顶岗实习的基本模式;根据学生考研与否的情况,确定参与顶岗实习的学生,并开展动员工作;然后制定详细的“3+1”教学试点工作顶岗实习实施方案;与相关生产企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顶岗实习协议;最后制定“3+1”教学试点工作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

  我院为“3+1”教学试点工作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目标:以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了解生产设备性能、生产工艺过程、生产技术应用、企业管理为重点,充分利用企业生产技术、先进设备等优势资源,构建以企业生产岗位训练为基本点的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平台,通过生产岗位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准确把握所学专业技术理论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提高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兼顾教师在生产岗位中的锻炼,增强教师对社会先进生产技术应用的认识和把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不断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模式,创建新型的本科生校企联合培养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

  更制定了较为艰巨的试行任务:针对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3+1”教学改革与实践将实践教学环节做到位,使学生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得以快速提升。

  1)强化学生实践训练,提高动手能力。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置身于生产岗位上,参与到真实的生产过程中,在生产岗位上亲自体验专业技术的具体应用,逐步提高动手能力,增加专业技术经验积累;

2)熟悉生产技术应用,掌握最新技术动态。在岗位实习过程中,不断细化对生产工艺过程的认识,对设备机构、工作原理、工作性能等的认识和了解;

  3)发现问题,积累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在岗位实习期间,通过岗位作业训练,跟随现场工作人员参与到产品加工、设备维护保养、故障处理等过程中,发现存在的技术问题,获得更多处理问题的经验和方法,进行技术革新和改造的尝试,强化科学思维训练,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73月至7月,经过5个多月的筹备和落实,我院与中国重汽大同齿轮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了多次认真细致地研究和协商,在满足教学需求和企业生产需要的基础上,达成了一致意见,签订了开展“3+1”教学试点工作的相关协议。

20178月8日,指导教师和学生入驻大齿集团,“3+1”教学试点工作正式开始,至2018年3月30日结束,历时8个月。

20186月,我院先后召开了试点工作学生座谈会和教师座谈会,听取了参与试点工作的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试点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总结,尤其对实施过程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经2018年6月20日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在我院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全面开展“3+1”教学改革。

  本次“3+1”教学试点工作经历了8个月的时间,基本实现了试点工作的目标,完成了试点工作的任务,为我院相关教学改革邻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下一步继续推进改革取得了导向性作用。

  试点工作在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体系、学生管理机制、校企合作平台五个方面大胆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广大师生反响热烈。

  “3+1”教学试点工作实践证明,实施本科“3+1”教学模式创新,企业需求是前提,校企合作是基础,利益平衡是关键,资源共享是优势,产教融合是难点。高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育人机制,校企联合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甚至引进企业技术和资金,构建校内实训基地,逐步形成本科教学双导师制,将学生劳动教育与实习实训教学相结合建立产教融合、定点培养、定向培养的办学新模式,必将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工科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以后的相关教学工作中,我院会继续根据社会需求、教育导向、教学模式更新、教育理念提升等多方面的理论指导和“3+1”教学改革的具体落实、实践过程产生的问题、广大参与师生的反馈、教学水平的检测等具体实践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改革中提升,实践中完善,使我院成为一个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先进教育水平的团体,将我院教资力量打造为一支顺应教育时代潮流的新型高等教育队伍,力争为我校,为国家,为社会输送更多有能力,有志向,有抱负的新时代大学生,为我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的办学定位和战略部署出力,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献礼。